找到相关内容173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感悟佛的境界

    研究佛法。不仅对自己言谈举止要求严格,为世人表率,而且利用佛法的慈悲助人济世。解除世人在精神领域里的困惑。   佛教是一个智慧的宗教,不是迷信。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和发展,中国的佛教已经具有中国的本土...

    则悟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11012983779.html
  • 大德告诫大家重择师、择师的方法

    经得起观察,而且我们越观察就越能瞭解他们的殊胜功德,生起的信心也就越不同寻常。在末法时代,诸佛菩萨化身的上师很多,但恶魔化身文上师形象的也不少,这些邪师在形象上跟上师、活佛、高僧大德一样,言谈举止迎合大众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7513987509.html
  • 华智仁波切《自我教言》讲记3

    大家讲,我们要经常看自己的过失,不能看自己的功德。其实我们凡夫的一些行为,言谈举止,包括每一个起心动念都是罪业,并不是什么功德。所以我们不能看自己的功德,要看就看自己的过失。这样我们才能进步,才会有变化...

    达真堪布

    |自我教言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21112894869.html
  • 华智仁波切《自我教言》讲记4

    ,没有一丁点修行的威仪,言谈举止、起心动念一点点都不注意。 前几天讲过的,“独处行为应谨慎。”上师不在面前,金刚道友也不在面前,别人也看不见了,这个时候什么都做。这种人就是当面和背后不一致,...

    达真堪布

    |自我教言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14360895338.html
  • “净静敬”三境是当代佛教寺院建设的规范

    。这方面必须多加劝告和教育,给予足够的提醒和警示。游客如此也还罢了,更为难以理解的是有不少僧人言谈举止很不得体,不仅不能给人一个很好的榜样,还带了一个坏头。 中国文化传统特别强调一个敬字,先自敬,后...优良传统在现代社会虽不能说荡然无存,却也衰退了很多。首先是有些出家人不自重,思想不端,行为不正,举止不当,让人无从生敬。其次是现代人缺失了礼敬三宝的精神,对于佛法僧都缺乏恭敬心,尤其是对僧宝。由于世俗化...

    佚名

    |佛教观点|访谈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0/01/09200197292.html
  • 法喜充满写人生

    不幸的女子,他那言谈举止、风度翩翩,让我不得不心动。从而陷入一片迷茫之中,不能自拔。这时,我忽然想起师父临别时的话,师父的那段话,像一磅重锤,狠狠地敲打着我那迷失地心灵,特别是净空法师所讲的“财色名食睡...

    觉杰

    |感应|念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12/2300436902.html
  • 《定学讲座》

    忧处而喜,悲处反笑,笑处反悲,牵而後随,能忍苦事;不别诸味难得离欲,为罪深重,如是种种是愚痴相。"ii   以上所谈是以人的外表形象、食好、穿戴、言谈举止、待人处事等行为来判断和衡量某人在三毒之中所占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3584738917.html
  • 镇州普化的禅学思想

    融入了双方的体知、经验,也有他们不同的言谈举止。至于普化推倒僧人,义玄动念用杖来打,已有待。故普化说义玄认识片面,有所滞碍。也没有把义玄视为绝对的偶像、权威。义玄与常人一样,也是有过失的,有缺点的,...满意,对首座言谈。而首座即批评了希运,说他没有领悟。希运打自己自责,乃指禅义不可用语言言说。首座说知即得,表明了对希运知错就改的行为的认可。在普化不敬谩骂义玄中,也透露出他的禅学思想,笔者以为,主要...

    杜寒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80239138.html
  • 汪曾祺小说中的的儒道佛

    陶相约来到了酒楼上,要在一醉中求得精神上的解脱;《徙》中的地方名士谈甓渔,累考不进,便无意仁途,每日只是闲散街头,抽烟喝酒,傍花随柳,言谈举止,全无约束,大有魏晋狂士的味道。这类人物是在理想破灭后由入世...

    林江/石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95140780.html
  • 定心之法

    罪深重,如是种种是愚痴相。"ii   以上所谈是以人的外表形象、食好、穿戴、言谈举止、待人处事等行为来判断和衡量某人在三毒之中所占的偏重;其中包括了在家众和出家众人。如果以上面的所引当作镜子来照自己...

    圆慈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30141720.html